《乡旅拾趣》番外(十一)
每天看家门口的那片海潮起潮落,对水有一种别样的依赖。
作品写童年的那部分有好几章都在讲水塘河沟摸螺抓鱼的故事。
鱼儿离不开水的。
那个年代随便一个脚印,只要装满了水的准会有鱼,最多的是象小手一样的河鲫鱼。
母亲嫌烧河鲫鱼费油,否则不好吃,没有海里的鱼不放油清蒸蒸就能吃,并不欢迎我抓回家。
但我喜欢这活蹦乱跳的东西。
母亲实在舍不得浪费油,就把鱼放在猪食里,喂猪吃。
至今我也没弄明白鱼是怎么来的?
因为每年夏天家门口的水库和下面的河塘几乎都会干枯,而第二年照样会有很多鱼。
有人说鱼的籽落在干枯的河塘里,遇到水又长起来。也不知道真假。
我想知道第一条鱼是怎幺来的?
每天看海见水,但村子里是缺水的。
有一年实在不行了,从邻近的小沙长河借水,那得借道海边的泥涂。
当海水刚好落出,露出岩边的泥涂,所有男人齐动手快速的挖出一道临时的水沟。
公社里调集二只最大的抽水机,从碶门口把水打到那条沟里。水沿着临时水道,绕过伸展在泥涂上的岩石乱滩,流到村口海塘外的一角。再把水打到塘内。
尽管那水因为流经海涂,沾了些咸味,但还是让面临绝收的村子有了些收成。
也见过村子水多成灾的景况。有一年的12号台风正好遇上大潮汛,雨量特别的大。山上下来的水"哗哗"往下流,海里大潮拼命往海塘内涌,一个晚上,村里的那片水田和花塘变成一片汪洋,过了好几天才通过碶门放干。
那年几乎绝收。
我还是喜欢水,喜欢平静如镜的给人类以生命之源的水。
那一次在洱海边上我见到了我想象中的高山平原静水。
我也喜欢青海湖边的那种静美。
两者相比更喜欢大理洱海多一点。
感觉是苍山这座山有些文化在那儿,或者人文上那里多了些积淀。
共同的不足是在山与水之间的平川都不够宽阔,假如能让马儿跑上一天那该多好。
去洱海边时天稍偏冷了,原上的草儿也不够绿些。
很喜欢听那首叫《卡布尔集市》的英文歌,那里有一句词:"给我找一块地吧,在海水与淡水之间,造一个小木屋,种上西芹。。。。"
我想歌词作者写词时脑中一定掠过威峨的高山,大河奔流的山川,绿草如茵的平原,无边无际的大海。。。
老家的村子实在是小了些,于是我出来了一直还在外面。
好在根在情也在!
于是用文字赞美这里!
《乡旅拾趣》番外(十二)
从一开始创作,就坚定这是一部时代感非常强烈的作品。
特别是主人公从警入伍后的四十年,那是世人注目,国人最有获得感的四十年。
如何展现好这个时代是我一直边创作边思考的问题。
我不能写成纪录片。
当然更不能无视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我努力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游来表现这些发展变化,与故事完美结合,让绝大多数人能望见逝去的天空下留下过的足迹。
好在我的书名中有"拾趣"两个字,可以慢慢捡拾,前面丢了点,后面还能捡回来。
而最前面写故乡那部分跨度很大,篇幅较短,别怪我不能细写,只能含蓄的交待一些,个别的加点旁白,懂的人自然看的明白。
比如村庄曾经阴盛阳衰,有很多上门女婿,按照舟山土话我写成"进舍"上门。
那有天灾,也有**的因素。
国民党部队撒离时把青壮年都抓去补兵,结了婚的男人也没放过。
好多男孩10几岁都不明不白死去,村子养不大男孩。
我斜对门小婆婆家生了四个男孩,怕养不大,专门去毛峙村里认一个干儿子,在我们那儿称"祭拜儿子"。
这一弄,四个儿子还真都养大了。
我幼儿时村里总共12户人家,有4户是上门的,占了三分之一。
当时的风俗,家里有间破房、有碗饭吃绝对不去别人家上门的。
这只是举一例而已。
童年的快乐与苦难是影形相随的,我尽量写得轻松愉悦一些。
还是想照顾一点看书者的心情!
《乡旅拾趣》番外(十三)
我在作品里专门写了一章大黄鱼。
大海里有成干上万种鱼类,乡人们独爱那一种,我也不例外。
大黄鱼是故乡一代人记忆中的鱼。
上面两条是朋友送我的深水养殖大黄鱼,高仿野生黄鱼生存状态,价格并不便宜。
但与野生品质相去太远。
野生的比这精神多少倍都不知道。
此鱼绝迹的原因,都说是过度捕捞。
我不信!
谁能把海里的一种鱼捕尽?
我自认为是生态环境,泥涂上的蟹都存活不了,这金贵金贵的大黄鱼还能存矣!
好在海里还有其他一些鱼,比起大黄鱼,差是差了一点,总是留了点海味。
:这是我今年正月初一备餐的鱼。
这里就有六七种鱼了吧,其实冷菜中也大多是海鲜。
比如这盘枪蟹。
乡里的酒席少不这只菜。还有一个必备菜叫风鳗。
一桌子的菜基本都是海货。
故乡是着名的鱼乡。
看过作品都能感知得到的!
《乡旅拾
手机阅读:http://m.77kshu.cc/218829/
发表书评:http://www.77kshu.cc/book/21882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四十章 番外一2)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禾火江水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