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道》又讲:“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士大夫指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称士大夫,武官也称士大夫,《荀子#8226;议兵》载:“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吴子#8226;励士》:“于是(魏)武侯设座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哪一层官吏称士大夫,无明确规定,从一些材料看,大抵为中上层官僚。《荀子#8226;君子》讲:“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则士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奸怪之俗。”这里把士大夫置于百吏官人之上。《君道》把士大夫列于“官师”之前。官师,百吏之长。《强国》篇讲:“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正论》讲:“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以上材料都说明士大夫在官僚层次中是比较高的。因士大夫是比较高级的官吏,所以享有不同的田邑。《荀子#8226;荣辱》说:“志行修,临官治,上则能顺上,下则能保其职,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礼论》中记载士大夫占有的田邑多寡不同,“有五乘之地者”,“有三乘之地者”。有些士大夫似乎还有私兵。《战国策#8226;齐策五》:“甲兵之具,官之所私也,士大夫之所匿……”其二,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齐孟尝君失势之后,门客纷纷离去,这些门客在《史记#8226;孟尝君列传》中称为“士”,在《战国策#8226;齐策四》记述同一事件时则称之为“士大夫”。
《韩非子#8226;诡使》载:“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意思是士大夫无德行而任官。在这里,士大夫与官宦是两个含义,士大夫指文化人。可见,士大夫可以指在位的官僚,可以指不在位的知识分子,也可兼指。士大夫从此时起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在大明很有话语权!“
杨峥到是没想到这个老外竟下了这么一番苦功夫,微微感到有些意外。
这一点被高维诺看在眼里,眼里闪过一丝得意。
杨峥呵呵一笑,不等他再说道,率先开口道:“你只说对了一半?”
“哦,杨公子请说?”高维诺一脸的诚恳。
^^^^^^^^^^^^^^^^^^^^^^^^^^^^^^^^^^^^^^^^
第二更送上,请围观,请订阅!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77kshu.cc/246585/
发表书评:http://www.77kshu.cc/book/24658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665章 志行修,临官治)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一景之月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