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面圣时满殿熏着『药』味,见到皇帝隐隐约约的样貌,又听到他的声音,便没有生疑他们的忧心全放在了皇帝的沉疴病体能不能好转,谁有可能是嗣君,自己乃至全家的政治前途上了。
各有盘算,第一次质疑就这样掩盖过去。
许是陈留王见煽动不成,朝中重臣稳坐不动,下面的大臣各怀心思,这朝廷派系虽然『乱』,却也『乱』得铿锵『乱』得规律,『乱』得让他无从煽动,遂改换了口风
他扬言宫里坐的皇帝是假的,是何家和太后想要祸『乱』朝纲,弄出了个傀儡!
蛇打七寸,如今出了宫的皇帝,就是整个晋国的七寸。
流言虽然扯,但架不住它传的久,皇帝也没出来辟谣。这样一来,即便是先前谒见过皇帝的大臣们,心里也不由泛起了嘀咕他们是隔着帘子见的皇帝,影影绰绰的,谁知道是真是假?
可是皇帝又称沉疴缠身,没有确凿的证据,他们总不能把皇帝从病床上拖起来。
这一次质疑,来势不不少大臣虽然没有明面诘问,但私下口耳相传,议论纷纷。
唯一能够打探出虚实的,就是从侍疾的妃嫔那里。皇帝林林总总召见了几茬大臣,来侍疾的分别有沈贤妃、郑丽妃和钱昭仪。巧的是她们原本在宫里也是各自不同派系,这简直是个敏锐的信号,引发了众臣猜测纷纭凤位之争,大概是要看她们背后角力了?
所以大臣们也很纠结,一方面觉得皇帝大概是快要不行了,在权衡什么一方面又觉得皇帝大概是有他的考量,才会隐蔽不出,观察大局一方面又猜忌那个“傀儡皇帝”的传言是真是假。
他们纠结着,谨慎着,终于等来了除夕,太后以为圣体祈福的名义办了家宴,阖宫上下挂遍了朱砂,并准许内外命『妇』入宫。天赐良机,外命『妇』们几乎都是带着使命进宫,见机找宫中的妃嫔们打听情况。
想来后妃不和,总不至于串口供,哪怕她们说话三分真七分假,等问完了一圈,回来自己心里掂量掂量,推知一二的本事还是有的。结果外命『妇』们肩负使命,打听了半天,那些妃嫔们话口都差不多
钱昭仪擦着眼泪,圆嘟嘟的小脸更显娇憨可怜。
郑丽妃花冠不整,为伊憔悴,梨花一枝春带雨。
沈贤妃轻声叹气,哀容不展,愁云惨淡万里凝。
三个妃嫔大概这辈子头一次这样同步,纷纷向外家命『妇』们诉苦:
“你们是没见,陛下因曹后之薨,肝气郁结,那形容枯槁,本宫费尽心思喂『药』,他也不肯喝”
“这几日本宫坐在龙榻前,哭得帕子都湿了,本宫这心里怕呀,只要陛下好好的,本宫哪怕憔悴一点,也甘心哪。”
“丽妃姐姐去伺候陛下的时候,好歹陛下还同你谈笑几句。本宫可是每次求几句,才能劝陛下喝口『药』。这可什么时候能好起来啊!”
外命『妇』们:“”看来皇帝是真的卧病在宫,却是对侍疾的妃嫔态度不同?
这又顺理成章生出了很多猜测。
有外命『妇』怕妃嫔们藏着掖着不说实话,故意捣个『迷』雾阵,就重金买通她们的宫女。那些宫女们推推却却,犹豫反复,最终还是隐晦地说了悄悄话:
“魏国夫人,奴婢这话说完,您就当是发了癔症,听过就算了。奴婢也是听别人传,说不上真假的。听说,陛下这病啊,说是因为皇后早产薨逝,其实并不是这个缘故,他是为了白昭容。后来也不知怎的,他龙体似乎没那么糟,有人都看到他去过西苑,但他就是不出紫宸殿”
话里信息量就更大了。似乎打听出来的消息,永远比正主宣布的消息更有可信『性』,这种小道消息,把有的大臣的思路都给带偏到了沟里。
所以第二次质疑,何太后是利用了后宫妃嫔来掩盖此事。
如此放大臣去打听,让他们惊疑不定,面上再几多安抚。直到并州大行台的事,闹到了朝廷眼前,盖也盖不住。
谁是柳不辞?什么时候封的将军?吏部和兵部走完程序了吗?尚书台怎么一脸懵『逼』?何赐学、谢庭显等人不是前天还在宫里走动吗?怎么转眼飞去边关大杀四方了?
猜忌再起,尽管谢家、汝宁侯府、怀庆侯府急忙抱团澄清,并将何赐学等人关进小黑屋,但大臣们似乎已经回味过来自己先前被玩得团团转。又猜测皇帝其实并不在宫里。
否则建行台这么大的事,为什么尚书台早不说?自己分个家还要保密?除了皇帝,还有谁提拔任命可以不按吏部程序来?
何容琛虽猜测皇帝留了一手,但是真没想到他敢轰轰烈烈捅到了长安这边,她觉得自己是不是上辈子欠他的,生来就得替他处理麻烦。
中央尚书台莫名其妙“被分家”了,就好像走在路上从天蓦然砸了坨狗屎,气得他们跳脚,也只有何容琛把他们按住理由是并州边务十分紧急,安定伯重伤不起,周围没有哪个将领能撑得住拓跋乌此时有行台出面主持军务是好事,既能安抚军心,又能威慑敌军但倘若尚书台不忍耐,一纸文书将行台撤了,等同于朝令夕改,这不是自己拆自己的台么,日后在朝野都没有了威信。若因此导致并
手机阅读:http://m.77kshu.cc/245596/
发表书评:http://www.77kshu.cc/book/24559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46章)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酥脆饼干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