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英宗又说道:“可是父皇,回到齐朝之后,若是九弟不喜,又该如何?”
齐惠宗瞥了他一眼:“朕已经老了,只想葬于故土,至于你……好自为之吧!”
父子二人互相试探一番,显然对彼此的想法心知肚明,但却又无法达成一致。
齐英宗只好默然告退。
齐惠宗长叹一声,坐在椅子上微微闭上双眼,不再想这些事情。
……
齐英宗回到自己的住所,却有些坐立不安起来。
他在庭院中不断踱步。
这两个皇帝虽然在靖平之变的时候很蠢,但在金人那边经历了这么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此时没有站在高位上,很多事情总也该想明白了。
韩甫岳将军昨晚在宴席上的那一番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谢罪,可仔细品味的话,有哪句话是真的谢罪?
韩甫岳将军说的第一罪,是迁延日久、此时才能将二圣迎回。
这当然不算是什么罪,毕竟金人的强大谁都知道。这两位奇葩皇帝在位的时候连江山都差点丢了,现在韩甫岳将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有如神助一般地干掉了金人,这本身已经是千古流芳的伟业。
韩甫岳将军说的第二罪,是不能收复燕云、直捣黄龙、杀尽金人。
这当然更算不上什么罪,还是那句话,金人的强大人尽皆知。齐朝立国百余年,连太祖太宗都没能收复燕云,难道指望他们这些不肖子孙?
而这第三罪,就有意思了。
之前所有人都非常默契地没有提昭义军的问题。
事实上,昭义军此时听封不听调,打下来的土地根本没有归还齐朝,而是自己治理了。整支军队的兵源、财源、后勤辎重等等,已经完全跟齐朝切割。
可以说,昭义军此时就是盘踞在齐朝北方的一个割据政权,与齐、金两国分庭抗礼。
距离谋反,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二圣再怎么没情商,此时寄人篱下,也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
但韩甫岳将军却主动提起了这个事情,说自己的第三罪,是“不受朝廷节制、私自抗金、迎回二圣”。
以为臣之道来看,这确实是一种僭越。毕竟做臣子的,怎么能替皇帝做决定呢?
换齐惠宗、齐英宗在位,对这种行为也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但是,齐惠宗、齐英宗在阶下囚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立刻性质就不一样了。
韩甫岳将军为什么不受朝廷节制?还不是因为他在前方一个劲地打出大捷,而齐高宗却要让他退兵、屈膝求和吗?
而韩甫岳将军的决定是,继续抗金、迎回二圣。
于家国天下、黎民百姓而言,朝廷不抗金,韩将军自己抗金,这是站住了大义;于忠君爱国、报效朝廷而言,齐高宗不要先皇、不要自己的父兄,韩将军却没有忘记,这是站住了忠孝的道德制高点。
从这一点来看,韩甫岳将军这不叫谋反,这叫被狗皇帝逼得没办法了,为了天下,只能自己亲自动手把不属于自己的任务也给办了。
所以,这三点表面上是在谢罪,实际上是某种免责声明。
我尽力了!但是有人拖后腿啊!
谁拖后腿?
废话,当然是齐高宗和秦会之了!
齐惠宗已经年迈,身体每况愈下,就算回去好生调养,估计也活不过一年半载。所以齐惠宗唯一的想法,就只有颐养天年。
至于这“父辞子笑”的父子关系,他就算心中有所不满,也不可能再去计较了。
但齐英宗还年轻,他还有很多年可以活。
韩将军的这番话,直接就将他与齐高宗的矛盾给摆到了明面上。
齐英宗此时的心态,确实是只要回到齐朝就行,不奢望继续当皇帝。
但问题是,他与齐高宗这个九弟之间,可是有猜疑链的。
你说你不想当皇帝,齐高宗信吗?
齐高宗宁可在韩将军不断大捷的情况下罢兵不打了,宁可将整个齐朝淮河以北的疆域全都割让给金国,也不想迎回自己的父兄。
这态度还不明显吗?
那么此时,韩甫岳将军出面真的将他们父子迎回来了,齐高宗心中会怎么想?会不会欲除之而后快?
齐英宗目前确实还毫无还手之力,但这不代表他是个会坐以待毙的人。
当年齐惠宗禅位之后,还老是发圣旨遥控指挥。而齐英宗的应对是,齐惠宗每发一道圣旨,他就发一道顶回去。后面更是直接将齐惠宗接回宫中软禁起来。
可见齐英宗这个人,并非没有权力欲,绝不是个温良恭顺的好人。
一旦知道齐高宗很有可能对自己不利,那么齐英宗的心思就会活络起来。
当然,此时就算齐英宗有这个心思,想动齐高宗,也是不可能的。
毕竟齐高宗此时还是大权在握的状态,而齐英宗空有一个“二圣”的名头,手中却没有任何实权,也没有任何可用之人。
但对于赵海平来说,只要在齐英宗心里埋下这颗种子,那就足够了。
这颗定时炸弹送回去,不着急引爆。可一旦引爆时,就足以产生让齐朝朝廷从内部崩溃的强大力量!
……
接下来的三年,天下太平。
齐、金、昭义军三方和议已成,没再有新的战事。
不过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还是能看
手机阅读:http://m.77kshu.cc/242581/
发表书评:http://www.77kshu.cc/book/24258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273章 二圣还朝)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青衫取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