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凤翔的工坊里已经能熟练使用这种现代数字了。方便快捷。
张军很满意。这批试验枪肯定会成为展品或者纪念品的,完全可以当做贵重礼物,这样的外观设计就相当优秀。
德莱塞复装底壳有些粗大,用的时候把弹头插进去就行了,装弹也很方便,什么姿势都不影响,而且威力惊人。
可以打独子,也可以打霰弹。
说起来,有了产品和技术去倒推工艺,真的比发明创造简单太多了,大家清晰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不用走歪路。
这把双管猎现在唯一的不足就是退弹还只能手动,虽然有撸管的图纸,但那个对工艺精度的要求就有点高了,暂时还是达不到。
除非……
张军拿着双管仔细的看了一圈,脑袋里却是在想着别的。
水力终究还是有极限的,在没有电,短时间内也不太可能有电的情况下,蒸气就成了必选项。看来,该考虑考虑把蒸气机弄出来了。
有了蒸汽机床,那么技术和精密度上自然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其实工业的发展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绝对力量的发展,所谓大力出奇迹是没有错的。
发电机制作其实很简单,那东西没什么复杂深奥的东西,甚至包括变压器也差不多,它需要的并不是多强大的技术,而是工艺。
张军现在完全没有办法解决漆包线,也就是绝缘的问题,所以也就无从谈起线圈了。而且除了线圈,还有电线,总之,这才是一个难题。
像枪炮这种纯机械的东西,反而没什么难度,需要的是思路。
就像如果这会儿有汽油或者柴油,张军就能造出拖拉机……一冲程的发动机相当简单,这会儿的工艺也完全够用。
古人缺的是认知,是物质上的发现或者发明,也就是科技树,但工艺上并不差什么的。
“郎君?”韩监丞轻轻唤了一声。
“嗯。某在想一物事,也许能解决水力不足的问题。”张军点了点头,扭头去看武怀表手里的木匣。子弹还在里面呢。
二十颗。十二颗独子,八颗散弹。因为是双管,所以都是双数。
“可有算计药量?”
“是。”韩监丞伸手取过两颗独子:“以此弹来说,当射两百五十步,但只是估计,尚未实测。”
“散弹呢?”张军拿起用猪油封口的散弹掂了掂,有点沉。
“此物……不瞒郎君,某亦未有估计,实在是未有先例。”韩监丞苦笑。
独子这东西,因为有狗头猎的测试,大概能通过弹头的重量和火药量测算一下射程,必竟是经过反复实验的。
散弹是张军提出来的新鲜玩艺儿,打出去也不是直线,是一片,他自然没有办法估算。这东西太危验,张军不让他们测试。
“那便试试。”张军点了点头,取了两颗散弹来看了看,打开枪尾盖板,把子弹塞入后膛。试了试,相当稳。
用力压好后盖,张军让抬木板来,摆在前面五十米的地方,让所有人都站到他身后。
狗头扳起有些费力。这还不是撞针,原理和狗头猎是一样的,所以需要使些力气才行。
这东西的机械结构可以说相当简单,曾经有人用纸壳皮筋仿制过,能把‘子弹’打出几米远,还挺有力量。
而且机械这东西,越简单越实用,故障率还低。事实上它比连发手弩的构造还简单,你敢信?
现在张军手里这个略显沉重的家伙,唯一短板就是没有弹簧,用的是簧板,而且需要定期更换。
簧板和弹簧的区别就是体积大,费力,没有弹簧那么轻松自如。力气小的根本扳不动。
簧板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发明了,并大量的应用在军事和民事各个方面。
扳开两个狗头撞锤,张军心里对蒸汽机的渴望就清晰了起来。如果有弹簧,何必费这个劲?
“郎君,”韩监丞唤了一声:“还是一颗一颗试吧。”
这东西还不能实现一扳一发,打开两个狗头就是一扳双发。老韩有点慌,怕出意外。
“还能复位么?”
“是。只需下压即可,只是花些气力。”
哎哟,这个不错,就挺先进的感觉。
张军试了试,果然可以。把打开的狗头继续下压后,咔的一声轻响,手上一松,簧板就释放了。
只是这个需要的力气就更大了,必竟簧板那么厚呢。
“簧板可复次数可有测试?”
“有,若以击发为准,当可在十五至二十次之间。”
“替换可方便?”
“初始匠工替换需半刻时,某调教了数次,现半刻时可换三杆,某以为军士若经训练,也应为此数。”
七八分钟换三片,那一片也就是不到三分钟。
这个速度就相当可以了,在战场上也不会影响什么大局,还是蛮快的。
张军端枪瞄了瞄,才忽然想起这是散弹,还瞄个屁呀,方向对了就行了。
轰……
一个呼吸。轰,第二颗打响。
张军打开后盖板换子弹。因为是手动换弹,枪柄上带了一个铁质拨片,插到弹壳后面的小凸起上撬动,弹壳就退出来了。
这也是为什么弹壳要做的厚重的原因了,一个是不易变形,另一个就是需要撬动。
张军又让把靶板后移了二十步,又打了两发,这才换成独子。
试验过后,确定散弹的有效射程,也就是致死射
手机阅读:http://m.77kshu.cc/209410/
发表书评:http://www.77kshu.cc/book/20941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311章 德莱塞弹)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宁溪南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