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大明少皇第三十三章 军备(2/2)

文/喝水的犀牛
大明少皇 | 本章字数:1677 大明少皇txt下载 | 大明少皇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满唐华彩最强大唐之席卷天下明末之草原为王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烟冥望阡陌大清第一纨绔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都市尖兵军工科技抗战之烽火燃血秦时小说家
快了,结果他们的小队全军覆没。这还只是演习,要是真遇见了后金军队,我就只能给他们两人收尸了。这两人都是猛将,长于短兵相接,短于领兵作战,这就是他们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你再看看布日固德,虽然年纪不大,但打起来也是个不要命的家伙。昨天带着他的蒙古小分队,可谓遇神杀神,遇佛灭佛。但后来遇到了孙传文和赵赫平,结果被两人联手,一个主攻一个主防,轻轻松松就把布日固德给灭了。这就是动了脑子的结果。

凤仪,时代已经变了,现在已经是火器主导战争的时候,大刀长枪只能作为辅助。只是我们的敌人还没有注意到这点,依然认为凭借弓马就可以夺得天下。但我们不能和他们在一个智商水平线上,那不是显得我们没脑子吗?你说是不是。”

张凤仪白眼朝天,气鼓鼓地撅着嘴巴,也不知听进去了没有,朱由校估计很难。不管是明军还是后金,都还非常崇拜个人武勇。因此他们的思维还是延续着古老的作战方式,集团冲锋外加猛将突击。

比如后金的那个摆牙剌兵,就是勇士之中的勇士,堪称后世的特种部队。但朱由校很想知道,这样的勇士是否敌得过金钱的魅力。因为他即将下令,砍死一个摆牙剌兵,赏银一百,活捉一个赏银一千。常言道有钱能使磨推鬼,他就不信,为了得到赏银士兵还学不会动脑子…

但朱由校没有想到,这个命令颁布后,猛如虎和虎大威的小队,遭到了其他小队更加猛烈的攻击。两个好汉被人无数次当野猪捆了起来,之后几乎天天守夜。两人欲哭无泪之际,却不敢找罪魁祸首的麻烦,只好每天对着月亮骂娘…

……………………………………………………………………………………

面对其余小队日益彪悍的小团队作战方式,长于蒙古骑兵战术的布日固德显得很不适应。他找到朱由校,要求让他的小队骑马作战。朱由校眼神里闪过一丝古怪的神色,要求他们先和卫队进行一番较量,布日固德想都没想便答应了。

但布日固德完全没想到,自己的骑兵战术在面对卫队之时,根本不能发挥作用。因为每个九人战斗小队的所有盾牌,不仅可以拆卸,而且相互之间还能组合。

每个士兵携带的火枪通条,此时则作为插销和支腿,只瞬间就能组成一个大型的三角防御盾牌,而且还不用像普通盾牌一样需要人力去扶持。

更要命的是,这些大型盾牌还留有专门的射击孔。真正遇到骑兵冲锋之时,骑兵不仅冲不破这些盾牌,还将要面对三根铁茅或者三支火枪的攻击。

这个三角盾牌唯一的弱点,便是其空虚的后方,但就算是这里,也会有三名手持强弩的士兵守卫。而这种强弩是科学院专门研发的。依靠齿轮的作用,士兵很容易上弦,几乎不费力气。二十步范围内,没有谁能抵挡这种强弩的攻击。

更让布日固德震惊的,就是卫队还拥有一种特殊的开花弹,卫队称之为火箭筒。按照朱由校的想法,以后每个战斗小队需要配备两到三具火箭筒。只是所有人都心有默契地没有告诉布日固德,这其实就是经过改装的大号二踢脚…

在一根儿臂粗的铁管内,从后方装入炮弹,一声巨响过后,铁管前部喷出火焰,带着奇怪三棱箭头的炮弹头就会发射而出,在空中飞行约一百步左右自动发生爆炸,而炮弹头部内装的无数细小铅粒,就会随着爆炸pēn_shè而出。一旦被这种炮弹射中,非死即残。

布日固德之前听爷爷说过,明军有一种叫做‘一窝蜂’的火器,和眼前所见的火箭筒很类似,听说同样威力惊人,但就是准头太差很容易躲避。因此蒙军都不怎么害怕这个东西,反而很喜欢看明军释放‘一窝蜂,因为就像放烟火一样好看。

眼前这个火箭筒,完全就是指哪儿打哪儿,‘一窝蜂’根本不能与其相提并论|。布日固德艰难地咽了一口唾沫,他很难想象,一旦明军真正拥有成千上万具火箭筒,会是怎样一副骇人景象。别说骑兵冲锋,就算是拥有盾牌的步兵冲锋,也会被撕得粉碎。

布日固德心服口服地继续守夜去了,朱由校也在一边笑了笑:这些东西实在算不了什么。徐光启来信说,地雷和手榴弹的小型化已经有了进展。在机枪出现之前,这两样才是克制骑兵的法宝。要让蒙古人彻底臣服,就得把他们心中,关于骑兵的一切神话破除掉。

这时,夜不收传来了克什克滕部最新的消息,五千克什克滕部骑兵已经出发,准备在塞罕坝高地阻拦明军。朱由校深深吸了一口气,负手看着远方,眼中充满了期待。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斗,终于来了…


状态提示: 第三十三章 军备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三十三章 军备(2/2) 返回《大明少皇》目录下一章:第三十四章 总有意外(快捷键→)

推荐阅读红楼之挽天倾唐人的餐桌大唐之最强熊孩子大清第一纨绔明末之草原为王军工科技北朝帝业机战之无限边境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大明烟火三国洪鸡最强大唐之席卷天下